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原文与翻译注释 篇首 中国中医药古籍黄帝内经,记载了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防治的理论和经验,是中国中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灵枢经》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被誉为中医经典,至今仍受到中医学界的尊崇和研究。本文将详细介绍《灵枢经》之经脉篇的原文及翻译注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经典文化。 第一部分:经脉的产生及其作用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十二经脉在人之体,皆有所系,愿闻其所起,其所入,其所行也。岐伯对曰:十二经脉者,所以连神明于上下,调五脏六腑于内外,逆顺四时之变也。其在手足者,分别分为三,沿脉行刺之所在,视其血脉肉理而调之云。” 翻译注释:黄帝问:我听说人体内的十二经脉,都有所联系。请问经脉的起点、终点、流向是什么?岐伯回答:十二经脉,是连接神明于上下,调节五脏六腑于内外,调节四时变化的重要通道。它们分别分布在手、足、头部,沿着经脉进行针灸调理。调理时,要根据血脉、肉理的情况进行调节。 本段主要介绍了经脉的产生及其作用,强调了经脉对于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岐伯指出,经脉是连接人体内外的重要通道,起到调和人体机能的作用。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通过针刺经脉调节阴阳失调,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第二部分:经脉的分类及其治疗方法 原文:“黄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所发,所入,所起,所止,何经为始,何经为随?岐伯对曰:手五行皆出于中焦,名曰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手太阳、手少阳。足五行皆出于下焦,名曰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太阳、足少阳。其发于经络,止于分肉肌肤,分支络脉,不可胜数。其治之法,逆其血气,循其逆顺,所过之处,随其血气而出机,以补其不足。故气筋者,所以调百骸之精气也。” 翻译注释:黄帝问道:“请问十二经脉的发起点、终止点位置在哪里?哪个经脉是起点,哪个是终点?” 岐伯答道:手部的五行脉都起自中脘穴,包括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手太阳、手少阳;足部的五行脉都起自下腹部,包括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太阳、足少阳。经脉发于经络,止于肌肤上。总体分支很多,难以数清。经治疗,要按其逆行还是顺行调理,只要随着经脉的气血流动一起调理就可满足机体所需。所以,指压按摩经络,是调整五脏六腑的重要手段。 本段主要介绍了经脉的分类及其治疗方法。岐伯指出,手、足五行经脉均起于中脘、下腹部,分别对应不同的体部,同时也分为阳经和阴经。经脉治疗主要是逆行与顺行按摩,以达到治疗阴阳失调的目的,保持机体功能的平衡。 第三部分:经脉的重要性及其运用 原文:“黄帝曰:夫子之治疗,或入其络,或破其络,或通其络,或引其络,或塞其络,或开其络,或填其络,或设腧于其络者,皆欲令经脉之气行,而病从气去耳。愿闻其奇特之处,可得闻乎?岐伯对曰:一身之中百骸皆系于经脉者也,故经脉受邪则百病生矣。以君神之气行其间,是生其生,是化其化,是存其存,是治其邪。” 翻译注释:黄帝问道:“夫子的治疗,或者针刺经络,或破坏经络,或疏通经络,或引导经络,或者阻塞经络,或打开经络,或者填塞经络,或者在经络上布置穴位,都是为了使经脉通畅,将病邪排除。请问,经脉的重要性和其特殊性质有什么比较特殊的所在吗?” 岐伯回答说:“全身的百骸都连接在经络上,所以,经脉一旦受到邪气的侵袭,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出现。而恰恰是因为经脉中的君神之气才让生命得以存活,所以调理经络的治疗方法特别重要。” 本段主要介绍了经脉的重要性及其运用。岐伯指出,经脉贯穿全身,是身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调节的重要通道,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同时经脉治疗是调节人体阴阳失衡和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手段。因此,对经脉进行科学、有效地调理和治疗是中医中要求的重要方法。 结尾 在黄帝内经之《灵枢经》中,经脉篇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详细介绍了经脉产生及作用、经脉分类及其治疗方法、以及经脉的重要性及其运用。这个经典中医知识累积,实是为现代中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中医知识体系和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摘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原文与翻译注释
篇首
中国中医药古籍黄帝内经,记载了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防治的理论和经验,是中国中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灵枢经》是《黄帝内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常识内容收集于其他平台,若您有更好的常识内容想分享可以联系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