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 魏征撰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诗人。其诗歌广泛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下是旧唐书中关于杜甫的传记。 一、 杜甫家世及诗歌创作初期摘要:杜甫传 魏征撰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诗人。其诗歌广泛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下是旧唐书中关于杜甫的传记。
一、 杜甫家世及诗歌
杜甫祖籍川东广汉人,父亲杜审言为右卫大将军。杜甫少年时代随父迁徙辗转各地,对国家变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开始接触文学。他曾向王勃、杨炯等学习,也曾跟随韦衡游历四方,广泛涉猎史书。杜甫20余岁时,开始以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在风格和形式上受到骚体文化的影响,并开辟了新格调,被誉为“新乐府”。 二、 杜甫创作高峰期及家庭生活
杜甫30多岁时,曾辗转各地,游历过西南、东南,也曾留居成都、长安等地,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他的诗歌涉及国家政治、战争征讨、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等多个方面,创作风格多样而深刻,表述主张明确,深受人民喜爱。杜甫也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但家庭生活并不如意,妻子和孩子相继去世,加之杜甫性格峭壮,对生活和社会的不满也在诗歌中得到了体现。 三、 杜甫晚年及影响
杜甫60岁时,迁居河南,此后的日子里他生活愈发清贫,经济和身体状况均十分糟糕,诗歌创作的热情也逐渐消失了。最后杜甫病逝,享年62岁。杜甫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歌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流露了对不公正现象的反感。在当时的社会中,杜甫的作品往往被朝廷所忽视,但在后来,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了一个复杂的唐代社会和一个独具魅力的诗人。 旧唐书杜甫传原文如下: 杜甫,字子美,少陵人也。祖籍广汉,父审言为右卫大将军。甫幼时迁徙频地,志好文学,嗟来韩翃、王勃、杨炯之类,后与韦衡为游,览史书,居蜀之际,有英姿相协之言。斯时年二十有馀,常作新乐府。成都复之都,家宜水灾,输亲而夙夜毁材。永康元年归襄阳,时三十馀,夙有贫游之志,始首山水田园之作,诗多异节,风格清新,以群体为诗乐,而不独类于鸿飞凫举之间,所谓其“新”,系此耳。 中和中游涪水,一作不胜,寄身仇池,为仇莫邪召见,不合而南投岷娄,遂游会稽,思归益切。天宝元年重入长安,以倡议为己任,广议终始,所亦止于声誉,豁达坦率,节烈峭壮,多所窃见,而尤留意虚无,公侯以防莫之,共仕逐贡,斂衽畏难,甫以零落拂衣出门,然性度有割栗之砺,肆意托物之怀。首称隐士,乾元二年,游吴、越,还至成都,造二楼以绝俗耳。 至德中长城乏食,归成都,作蜀中二月歇雨诗,五年至京师,垂名史卷,所作至临淄第二百余篇,以临汝之诗为尤佳,惟中年以前所作,方感人物及社稷变易,而后日则侧重识骨之文。所以于文学一劳而十捷,风力范围虽收,而尤以洛阳、潼关之间及东南江南诸地为最旺。 九载而后,蜀中之恶政日暴,世事左右,甫之意色亦动,不復乐直言,以故所见所闻,不复如前。天宝七载,甫以与农夫谈翻云覆雨之事,中二箭而薨,年六十有二。 杜甫诗之多,所以称为诗史,语义诙谐,而对实事直言则多有极语。声势有惊激处,有恻怆处,顓顓大壮人也。甫手书日诸书木版四十四册,并立碑于涂山,云:“吾自少陵野老亭,始知松壤有此坛,曾是人间第一句,如今传向海角南。” 注:旧唐书是唐朝官修正史,共有225卷,又名《资治通鉴长编》,撰写时间为945年至96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较为系统、规模巨大的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