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甫的《春望》解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人间有情,都会对家国之破败感到痛心疾首。杜甫的《春望》中,清新的春景之下,是一番深刻的社会思考。本文将就《春望》的诗意
杜甫的《春望》解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人间有情,都会对家国之破败感到痛心疾首。杜甫的《春望》中,清新的春景之下,是一番深刻的社会思考。本文将就《春望》的诗意、艺术手法和作者的背景进行分析,以探究杜甫为什么要在春景如画的时节写出这首以孤独为主旋律的诗作。
一、诗意的抒发与艺术形式的多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这首诗的开头,就能看出杜甫对春天自然景观的细腻感知。他用诗篇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美好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东坡云:“莫道春常在,只有人知春”。自然景观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此同时,杜甫把握的还是人类情感。一方面,他感叹“蚕丝成织物,蜣蜋衣衾寒”,抒发了对阶级社会底层人群的无奈与同情。另一方面,他又写道“哀哀父母心,生不见子惊”。这句话,则是深情的家长之爱。这把个人情感描述成了自然景观的一部分,这样的方式既显得深邃,又更加贴近于生活,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杜甫还巧妙地运用了诗歌中一系列比喻、符号和意象,将诗歌织成了一个形象美丽,内涵丰富的艺术品。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是一种失去的感觉;“落日”,则是美好的话语;“游子”、“故人”,则分别代表了失去的未来和美好的过去。这些情感上的符号和意象,加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将诗歌的抒情效果深化。
二、杜甫的生平背景与反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杜甫《春望》中最为震撼人心的一段描述。有人说,杜甫的《春望》是他在舟遥洛川流浪时,因看到汉中虽然已经破败,但百姓仍在努力生活,于是产生的悲天悯人之情的体现。也有人说,杜甫的《春望》主要是写自己或者是自己所见所闻的人民疾苦等。研读杜甫的诗歌,可以知道,他的人生遭遇丰富复杂,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
如《春望》所描述的这般“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很大程度上是对杜甫自己的心境的描摹。曾经的事业常常遭到挫折,身处劣境之时,维系着他的便是与人同病相怜的同类情感以及对人类关怀。杜甫痛定思痛,把自己的命运融进了国家政治的变幻之中,对于国家破败,人民悲苦,他常常能够感同身受,于是写出了多少深情伟大的诗歌。作为一位诗人、父亲、教师等等角色,杜甫的人生经历是毋庸置疑的。而他的实际经历,也成为他表达情感的最好素材。
三、春景之下的人性反思
春天的雄浑气息总是激荡着人们的心灵。杜甫的《春望》,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写出了美好的春景,时而用景物以对人性展开一番哲学思考。严歌苓曾说过:“杜甫写的,不仅是春天,还有燕山山麓渔翁,扁舟浏阳江里的每一个生命,每一条鱼,都能看得见的悲苦和渴望,是对大自然、对生命及人性的温情而深邃的沉思。”
而《春望》中那些关注个人命运的语言,也体现了杜甫对于个体的关爱。杜甫注重个人的体验,具有强烈的可读性。为此,他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达到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激发出读者对于生命与人性的关怀。比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的语言显然是在抒发自己的忧愤之情。对于人生的离别与自己不能把握的未来,他是感性的,是直指人心的。
而杜甫身处诸多封建皇权政治的漩涡之中,也身陷家庭变故,人生幸福一度难得。面对这样的境遇,他不会在表面显露出那些苦难,而是选择在诗歌中表达出来。杜甫坚信诗歌可以代表一个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更加相信人性的善良和本质的光辉。于是,在春风拂面的时节里,他写下了这首深情的《春望》。
总之,《春望》既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写照,同时也是杜甫对于个人及时代的苦闷和感受的倾诉。杜甫以此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度反思。它既是“质朴凝重”的,又寓有丰富多彩的情感。